智慧屏主屏底部的 Dock 设计借鉴自智能手机
这些交互逻辑都和智能手机保持一致。不只是智慧屏,未来会有更多 “华为系”设备的交互,从智能手机上借鉴,保证不同设备间的一致性。
当然,仅仅是界面看上去熟悉、一致还不够。华为之所以研发鸿蒙,逐渐从安卓转向鸿蒙,是为了打造超级终端,而这个所谓的超级终端,它的核心是让组成终端的设备不分你我。
怎么叫不分你我呢?举个简单的例子,当在手机开启地图导航时,手机揣兜里,手表立刻把手机的服务接管过来,导航信息无缝在手表上显示;平板、手机的照片不需要通过云等复杂操作,就能共享到智慧屏。
多屏协同华为 “超级终端”经典例子
不同场景,服务衔接是一体化的,资源读取也是一体化的。从手机到手表,到车机,再到智慧屏,甚至到一些其他设备,对于用户来说只是换了个场景、换了个屏幕,它们的体验是无缝衔接的。这就是 “一体”的原则。
“一致又一体”其实是对多种设备来说的,而不止是智能手机系统设计的宗旨。当未来有更多设备加入到这个生态,它们两两组合(也许不止两两)成一个超级终端,这样的设计理念会保证多设备间体验的一致性。
抛开多设备的设计理念,再聚焦 EMUI 11 系统,作为 “1+8+N”的核心,系统本身的简洁高效也非常重要。EMUI 11 的智慧多窗功能再次优化,启动的悬浮窗不仅能拖动、缩放,还能收成悬浮球挂在一旁。
智慧分屏悬浮窗可以变成悬浮球挂起
其实,智慧多窗这个功能源自安卓原生系统的分屏功能。只是原始的分屏功能并不好用,即便在更大的平板电脑屏幕上操作起来也不方便。为此,华为在平板上设计了可以滑动开启的 Dock 栏,快速启动分屏功能,同时还加入了悬浮窗作为分屏功能的扩展。
如今这些功能已经被转移到智能手机,而且悬浮窗变得更加灵活,还能开启多个悬浮窗口,以悬浮球的方式挂在手机侧边。甚至用户在传输文件时担心退出界面传输会断开,也可以用悬浮球的方式在侧边挂起。
除了智慧多窗这个功能,华为在动效交互方面做了许多人因研究。通过这些研究让系统变得更舒适,更高效。什么是人因研究呢?举个例子,华为会邀请志愿者通过专业设备,收集滑动手机时手部肌肉的电信号,以此判断肌肉的疲劳程度,找到对用户来说最舒服的操作位置,最终决定侧边 Dock 栏和交互区放在什么位置。
有了这样的研究之后,过去 “凭感觉设计交互”的情况不存在了,取而代之的是科学且有根据设定。类似的研究还包括人眼在智慧屏、平板等设备注视点的分析;运动时智能手表交互的影响等等。
人因实验室调整动效交互的设备
华为会邀请一些志愿者来辅助研究,每项测试志愿者数量不少于 30 人。正是基于这些研究,华为优化了 EMUI 11 系统的动效,通过 “一镜到底”的方式让用户的浏览效率更高,视觉也更聚焦。
如今人因研究已经成为华为交互设计最基础的环节,有真实的数据做支撑,而不是跟着感觉走,这样的设计才能让人与设备的交互更舒适,更自然。